糖尿病足是严重且治疗成本高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该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治疗非常棘手。其中影响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的主要因素如下:
#1解剖因素
足底解剖上的特点:足跟下面及距骨头下面的皮肤厚而坚韧,浅筋膜富于脂肪,足跟下面及距骨下面的浅筋膜纵横排列成纤维束,将皮肤与深筋膜相连,并将膜中脂肪分成颗粒状,由纤维与脂肪混合成垫,其内供血较少,溃烂后再生困难。
足部溃疡通常发生在鸡眼或拼纸处,由于其角质层增厚,底质坚硬,几乎无供血而失去生机,影响溃疡愈合。足趾或足的畸形导致足的力学改变,血管、神经、肌脚韧带及关节损伤,当患者行走活动时形成新的压力点并反复受损,造成溃疡反复发生和创面难以愈合。
#2严重又复杂的感染
足底深筋膜颇为特殊,在脚掌部及脚趾部各不相同,而且肌健健鞘、韧带较多,一旦感染就涉及骨髓腔、关节腔、腱鞘及具他筋膜组织,多为鞘内或腱鞘间多发性脓肿,不易引流,形成慢性窦道和无效腔。由于深部窦道或无效腔是一种缺氧的环境,细菌容易繁殖生长,坏死组织及脓性分视物不易清除,出现持续扩大的组织变性、坏死,形成窦道并相互贯通。
由于大细菌产生的内毒素或外毒素及蛋白水解酶的综合作用,以及通过它们的细胞毒性作用引起细胞因子的生物效应和自由基损伤,致使组织水肿,脓性分泌物增多,创面大量丢失蛋白质,肉芽组织中的蛋白质大量水解。同时,大量细菌侵入周围组织,导致肉芽组织生长缓慢,严重影响上皮细胞的生长而使创面不易愈合。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循环障碍既有血管本身因素,也有血管外因素。
血管本身因素主要是大、小血管粥样硬化,微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导致肢端缺血。细菌感染和组织细胞损伤均作为一种致病因子,使局部处于应激状态,致使微动脉出现一过性痉挛收缩,由于微动脉痉挛,导致微循环障碍,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造成溃疡周围组织缺血。如果致病因子不能解除,微循环障碍不能恢复,继而加重微血管壁损伤及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外渗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白细胞由管壁游出,白细胞对细菌和坏死组织吞噬能力下降,细菌繁殖生长,组织炎症、水肿、坏死加重,严重影响创面愈合。
血管外因素常见细菌感染后,坏宜周围组织急性炎症、红肿热痛及脓肿形成。局部组织张力增加,直接压迫微血管血流,造成周围组织缺血、创面缺乏营养,代谢产物淤积,肉芽组织难以生长,创面不易愈合。
#4创面深部存留异物
常见异物有坏死组织碎片、外科缝线、颗粒性物质(如灰尘、毛发或其他物体)、创面敷料残留物(如纱布)血肿残留等。在炎症反应过程中,巨噬细胞可吞食较小的异物,但较大的异物在愈合过程中往往在其外面形成一层纤维结缔组织膜而被包裹,异物存留在坏宜深部是造成创面难以愈合的原因。 一般来说,发现异物存留在创面内,必须尽早清除,否则创面很难愈合。
#5局部制动和活动
糖尿病肢端坏宜常发生在足关节处或附近,如果过早活动,会加重炎症渗出引起肿胀而影响血供,活动极易损伤新生的肉芽组织,不利于神经、血管、肌腿的修复。活动产生的压力、摩擦力或者拉力会造成皮肤和深部血管及肌肉的损伤:新生肉芽组织非常脆弱,牵拉易致损伤出血,影响成纤维细胞分化和瘢痕组织形成。
应对方式:可使用绷带或石膏跨关节固定,卧床,轮滑活动,指导近端关节活动功能锻炼,注意足躁功能的保留和恢复。
因为患者本身已经高血糖了,即使轻微损伤也可导致严重坏疽,所以脚部皮肤的"完整无损"很重要。
脚同洗脸一样重要,每晚用温水及软皂洗脚,水温不能太高,以免烫伤皮肤。泡脚时间也不宜过长,不要超过10分钟。洗完后用柔软吸水力强的毛巾擦干脚趾缝间。
糖尿病足会影响,甚至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长寿和生命质量,因此糖尿病足的预防尤为重要。
病人每天要涂抹羊脂油类润滑剂滋润双脚,并轻柔而充分按摩皮肤。尤其在秋冬较为干燥的季节。
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神经病变,包括未梢神经感觉障碍及植物神经损害,下肢血管病变——动脉硬化引起周围小动脉闭塞症,或皮肤微血管病变以及细菌感染所导致的足部疼病、足部溃疡及足坏疽等病变。
神经性溃疡:神经病变在病因上起主要作用,血液循环良好。这种足通常是温暖的,麻木的,干燥的,痛觉不明显,足部动脉波动良好。
定期下肢血管检查。可以及早发现血管狭窄的情况。目前主要是采用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可以检测出血管狭窄的情况。
这个过程比较隐匿,症状为下肢供血不足,局部皮肤干燥浮肿,出现疼痛、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动脉搏动减弱,但这些很少会引起患者的注意。